養魚界廣為流傳著1357口訣:一天一喂食,三天一換水,五天一洗缸,七天換批魚。
雖然這是句玩笑話,但我們也能從中看出養魚的不易。
都說養魚難,那么養魚究竟難在哪呢?
許多資深魚友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,養魚難在“養水質”。俗話說養魚先養水,水養好了,魚也就活了一半。
水之于魚,正好像空氣之于人類一樣,至關重要、不容忽視。不論是大型水產養殖,還是家庭觀賞魚飼養,水質好壞都直接影響著魚類的生長發育,不好的水質容易誘發魚類細菌、霉菌、病毒、寄生蟲等疾病。
那么養魚的水質,需要注意哪些指標呢?
水質酸堿度,即pH值
水質酸堿度是養魚的關鍵因素,不僅影響魚類生長發育,還會影響到水質中營養元素含量的高低。水質過酸或過堿都會腐蝕魚類皮膚,且當水質過酸時,會刺激魚類鰓部,影響魚兒的呼吸;水質過堿時,會導致水中有毒物質氨、氮的含量升高,從而導致魚類中毒與慢性死亡。
不同品種的魚類對水質的酸堿度偏好不同,在養殖時需要定期使用pH檢測筆對水質進行檢測,并根據魚類品種喜好對水質pH進行人為調節。
pH溫度檢測筆
水質電導率,即EC值
電導率是水質監測中比較常用且重要的指標之一。大多數水體保持相對恒定的電導率,而污染后的水質電導率會在短期內有較明顯的變化,因此水質電導率檢測經常作為監測水中生物與水體是否健康的指標。
為了防止水體水質出現問題,在養殖魚類時,需要定期使用水質檢測儀對水質電導率進行檢測。
電導率/TDS/溫度 水質檢測筆
水質鹽度
水體的鹽度對魚類生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。水質保持適量的鹽度可以平衡魚兒體內滲透壓,同時對于感染細菌等疾病的魚來說,適量鹽分可以殺菌消毒,起到治療魚類皮膚病的作用,讓魚兒更好地生存。但同時要注意的是,不同品種的魚類對鹽度的喜好也不一樣,鹽度太高也會讓魚脫水死亡。
在養殖魚類時需要定期使用鹽度計檢測水質鹽度,并根據魚類品種與喜好調整水體鹽度。
鹽度溫度計
水質溫度
水溫過高、過低都會影響魚類的正常生長,不同品種的魚類對水溫的要求不同。如金魚的適宜水溫為20~28℃左右,羅非魚、淡水鯧的適宜水溫為28~32℃。
在養殖魚類時,需定期對水體溫度進行檢測,并根據不同品種魚類的喜好水溫,對養殖水質采取升溫或降溫等措施進行調節。